2014年4月22日 星期二

▶ 物價低,講白了就是國家的百姓窮


撰文者約翰之聲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7479&utm_source=facebook.com&utm_medium=social&utm_content=bw&utm_campaign=content



強勢貨幣只會害了台灣,救不了你的荷包購買力。

近來國際金融市場最值得關注的事情,應該就屬歐洲央行與歐元的對抗。

來看看這則消息,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在華盛頓參加國際貨幣基金(IMF)的會議上,表示對於歐元走強表示擔憂,倘若歐元持續上揚,將進一步實施寬鬆貨幣政策。

有趣的是,歐元強,不正是表示歐洲人購買力高,為什麼歐洲央行行長要做這種恐嚇民眾的言論?

因為最受歐洲央行關注的歐元區消費者物價調和指數(HICP)3月增幅降至4年半新低,已跌進歐洲央行所謂的「危險區」,凸顯通縮威脅增大,也使得歐洲央行降息壓力大增。



越強勢的歐元,會讓通膨越低,但同時他也會讓經濟體進入通縮的危險中。因為這就像一個老人,明知道自己體力不好,卻又要吃威而鋼硬上,暴斃的機率是極高。



一直以來,歐央行將通膨目標設定在2%以下,如果讀者有注意,這其實也是美國聯準會長期以來的目標,而很巧的是日本安倍經濟學中,通膨目標也是設成2%,換言之,可以大膽的說對於已開發市場國家來說,通膨指數如果長期低於2%,甚至逼近0,將是央行的最大恐懼。

但如今強勢歐元卻導致通縮是極有可能。理由有三:

第一:強勢歐元讓歐洲出口遭「替代」。因為產品價格變貴,特別是日幣最近貶值,兩個國家不論是產品結構和出口地都多數重疊,正好給日本搶奪市占率的機會。

第二:強勢歐元讓資本外移。強勢貨幣必須搭配高成長率,才會有把餅做大的效益,反映在資本帳上,就是外國直接投資流進和流出會同步都增加。一旦經濟不好,卻又遇上強勢貨幣,等於生產商成本拉高卻又賺不到錢,自然就會外逃,這點跟目前的中國極為相似。

第三:強勢歐元只會降低成本、不能刺激需求。坊間有一說法:強勢貨幣能降低進口成本,比如機車族加汽油會變便宜。但對進口商來說,成本並非唯一考量,重點是可否高價賣出,但當終端市場需求不振,高成本的產品等於是庫存,也會扼殺消費,甚至產生消費者觀望降價的預期心理產生。




因此,歐洲央行寧可打壓歐元,也要讓通膨拉高,畢竟治理通縮比管理通膨要困難上許多。了解完歐洲央行的擔憂,再看看台灣,只能說台灣情況更讓人發寒。


就數據論數據,很多人也許不知道,台灣的通膨可以說是低得危險,因為消費者物價(CPI)年增率連續9個月不及1%。沒錯,有人會咒罵筆者不知民間疾苦,最近蔬菜水果大漲讓台灣通膨有部分上升壓力,蔬菜水果和肉類的供給失衡,的確是讓民眾生活支出多了許多負擔,但重點不在東西變貴,而是景氣沒有好轉,薪水沒有增加。


低物價真的是一種國恥,為什麼這麼說?國際經濟學大師Balassa Samuelson曾經提過一個議題:「為什麼低所得國家的物價水準普遍比高所得國家的物價水準還低呢?」

這位學者把在市面上流通的貨品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貿易財,也就是在國際間流通的難度較小的財貨、服務,比如晶圓、電腦、原物料這類的;另一種則是非貿易財,指比較無法在國際間流通的服務與財貨,比如說你家巷子口的小吃店、美容院。「貿易財」因為可以在國際間流通,而價差不大的狀況下,決定各國物價水準的就是「非貿易財」,所以非貿易財的價格就會與本國人民的所得掛勾。

這位學者認為,本國人民所得越高,就越願意以高價購買非貿易財,連帶拉高物價水準,本國人民所得越低,就越不願意以高價購買非貿易財,連帶降低物價水準,換言之,大家有錢沒錢不是看你銀行存多少,而是你願意花多少,物價水準低,其實也就表示台灣人民所得低。

這邊有兩點很值得討論:

第一:既然貿易財,如石油、黃金,是國際同一價格,那麼台幣再怎麼升值也無法跟上這些貿易財的漲幅,反而因小失大,先傷了出口競爭力,再傷民眾所得(因為企業獲利差降薪機率大增)。那麼央行是否還要拿匯率來打壓原物料波動以求博得好名聲?

第二:當台灣企業喊出加薪會損傷競爭力之際,不願配合政府道德勸說時,執政者如果也傻傻買單,卻看不出加薪所能帶動的效益時,如果這不叫圖利,那甚麼才是圖利呢?

既然台灣一堆人跑到香港、新加坡、中國去任職,雖然當地高物價,但也意味有高所得,那麼執政者還要繼續用購買力平價(PPP)來愚民嗎?,我們的總統竟然會說出:「若從購買力平價(PPP)的算法,台灣的GDP就是3萬9000美元,我們超過了日、韓,是韓國的1.2倍,因為我們的物價確實比他們低」。物價低還沾沾自喜的,真的就是bumbl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