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8日 星期日

▶ 曾被說活不過3年...罹癌名醫靠7個飲食原則,成功活過10年

撰文者許達夫

http://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aarticle.aspx?ID=ARTL000015517&utm_source=facebook.com&utm_medium=social&utm_content=health&utm_campaign=content


一般錯誤的癌症飲食
很多人罹癌後不知道如何改變飲食,書局裡有一大堆癌症飲食指導,各說各話,越看越糊塗,加上醫院醫師營養師不同之意見,更讓人不知所措,於是產生很多妙論:
有人說癌細胞喜歡吃糖,所以癌症病人不能吃巧克力;乳癌病人不能吃山藥,因為山藥富含荷爾蒙;肝癌病人不能吃花生,因為花生可能含黃麴毒素!
生病之初,我也看了一位有名的中醫,一把脈就告訴我一連串毛病:氣血循環不良,胃酸太少,腎虛、燥熱……然後告訴我癌症病人—金橘、柚子、荸薺、花生是化痰的,不要吃,否則會腫塊破潰,造成大出血。
桃子、栗子、薜荔果是活血的,不要吃,否則會腫塊轉移。
核桃有壯陽功效,荔枝是溫裏的,不要吃,否則腫塊就會長大。
檸檬滋陰,不要吃,否則腫塊會水腫。靈芝、冬筍、紫菜具有化痰的作用,不能吃。絲瓜、蕨菜、蘆薈具有活血的作用,不能吃。
請問你,我要吃什麼?從此我不再相信中醫的說詞。
我的飲食觀
常常有人問我罹癌後如何吃? 我的飲食非常簡單,只有以下幾個原則:
一、七少
少肉、少油炸、少燒烤、少醃漬品、少罐頭類、少冰品、少外食。我的著眼點是遠離汙染。
二、吃得均衡
有位病人來求診,瘦巴巴的,我問他怎麼進食,他說生病之後不敢亂吃,聽人說地瓜葉很好,就天天吃地瓜葉,說糙米很好就天天吃糙米,說蘋果很好就天天吃蘋果。我問他:「天天吃一樣東西不會膩嗎?」
我建議他要吃得均衡、要多樣化,糙米白米胚芽米五榖米,輪流吃或混著吃,不是很好嗎?
三、吃當天當季的食材
有病人說生病後都吃有機的,像有機米、有機蔬菜、有機水果,還有有機雞、有機豬?我問他:「豬為什麼是有機的?」
「因為它吃有機飼料,所以是有機豬呀!」
我告訴他說:「吃這些都沒有用!」
「我花那麼多錢,沒有用?」
「你要吃有機食物,請你先把自己變成有機人!把牛排丟進垃圾桶,是牛排了嗎? 看你一臉愁眉苦臉的樣子,你是垃圾桶,吃進去都變成垃圾!」我不重視食材是否有機,台灣地小人稠要找到真正有機不多,我更不會去所謂有機店或養生館購買那些昂貴食材;尤其看到那些店裡充斥來自全世界的有機食材,那麼多人去買我就嗤之以鼻,飄洋過海的國外有機食材,離開土壤太久早就沒有生機,沒有生機,有機有用嗎? 終於有天這些有名的有機店也被驗出含有致癌物!我的食材來自我診所前面小菜圃與草地的石蓮花、五葉松等等,剪一段回來以超酸性水殺菌,再以強鹼水浸泡二十分鐘就可以打成蔬果汁、精力湯。另外我會到一般傳統菜市場,尋找老店購買以古法調製的食材或醬料,或到超市購買安全蔬菜(檢驗沒有農藥),選用當天當季食才是我的原則!
四、吃得感恩感謝
我不是基督徒,飯前不做禱告,但是每次吃飯我心中常充滿感激感恩,想想看我能活過十年真不簡單。我的主治醫師呂醫師是我的好朋友,當初他警告我不手術活不過三年,沒想到第二年他卻得到胃癌併發肝臟轉移,不斷地化療,三年後腦部轉移半身不遂而亡;再看看十年來我追蹤超過九千位癌症病人,已經有兩千五百人死亡!每天一睡醒,眼睛一睜開發現自己還活著,我就感恩感地謝對自己說:「我今天能夠幫助多少癌症病人?」
五、適時補充營養素
養生專家鼓勵大家每天五蔬果或七蔬果,每天喝六大杯蔬果汁,說得容易做起來卻不簡單;尤其平日忙於診所看診,假日受邀演講上電視或出國,飲食的確做得不理想。我只好適時補充一些生技食材,如細胞食物、酵素、蜂膠、果纖等等,當然我也不會錯過享受台灣美食。外食時我常常選擇有口碑的餐廳,至於夜市小吃,路邊攤盡量少去!
六、每天注意排便
便便是健康最好的指標,生病前常常執行大手術,一進開刀房十小時是常事,導致憋尿憋大便,這是我生病的原因。吃進去的食物經過消化、吸收、新陳代謝後,無法吸收的固體殘渣由大腸排出,從排泄物之有無臭味,顏色、形狀、輕重、多少,就可以判斷腸道是否健康,腸道健康人才會健康,腸道健康影響因素很多,飲食是否恰當是重要因素之一。
七、食材好也要配合好的料理方式
夜市小吃攤宵夜攤,都是強調高熱快炒,重口味、燒烤油炸,再加上各種佐料。台灣美食是世界有名,但是在這種不正確的料理方式之下,酵素、維生素、植化素都被破壞流失,取而代之的是塑化劑、毒澱粉、劣醬油或防腐劑。
台中市公益路靠近文心路段,近幾年來已經變成一條台灣美食大道,其中幾家烤燒鍋物餐廳是七星級的裝潢,每到週末總是人山人海,若不事先訂位至少要等上一小時。我曾去吃了一次之後,從此就與這些餐廳斷絕往來,因為他們的食材都是來自同一個中央廚房(聽說在大肚山上),完全冷凍的,有種不自然的味道,吃起來口乾舌燥(味精?亞硝酸?),這些不好的餐廳卻是年輕人的最愛,難怪現代台灣每四分鐘就出現一位癌症病人,而且年輕化!
日前看到美國一位有心人收藏一個漢堡十五年,竟然能保持完整,他還用相機照起來以之證明! 讓我想起來有一次為捕捉診所的老鼠,在路邊攤買了一條香腸做誘餌,我已經十年未吃香腸,聞到香味不禁咬了一口,覺得有一股塑膠味?後來老鼠沒抓到,幾個月後看到籠裡的香腸,竟然沒有發臭! 食材裡的添加物有多可怕!從「癌症來自汙染」的觀點看,大量飼養的動物,體內都含有抗生素或生長激素,當人類大魚大肉之後,不僅同時吃下這些有毒物質,也吃下了大量高蛋白、動物脂肪等難消化的營養素,這些用不完的營養素堆積在體內,久而久之就被轉化成毒素而使身體酸化,於是很多慢性病包含癌症就接踵而來。
的確,清淡蔬食不僅遠離汙染,個人之性情與情緒也會改變,所以古人有言:「情輕病輕」。尤其是新鮮食材不僅容易消化,同時內含活性營養素,可立即發揮功效;而高纖既可助消化又可排毒,而且幾乎所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癌或吸收自由基的物質都是來自天然有機的植物。
很多癌症病人生病後開始吃素,以為吃素就可以遠離汙染治療癌症,也有人逃避醫院治療認定吃素就會讓病情好轉,但是他們往往以失敗收場。老虎吃葷,綿羊吃素這是老天的安排,而人是雜食什麼都可以吃。吃素可以,但必須要「吃心裡的素而不只是嘴巴的素」,一邊吃素一邊愁眉苦臉甚至抱怨生氣,這是老虎吃素,老虎會死掉的。吃素要吃到像綿羊一樣溫文儒雅,心平氣和。
李鳳山師父更一語道破茹素之最高境界:「一則養生,一則養德!」最近台灣發生一連串的食材加工汙染,從塑化劑到毒澱粉,所以飲食首重遠離汙染,即使是吃全素的出家人,依然會生病,其中關鍵在是否吃到好的素食。市面上有很多黑心素、加工素,對人體的危害恐怕不下於葷食。也有許多素食餐不是放太多油,就是採用有不良添加物的食材。真正茹素不僅要不吃肉,更要重視素食之原味與營養。食物之營養素常常在高熱炒煎炸之中喪失殆盡,加上很多植物在栽種時,也被農藥汙染,所以即使是茹素,仍然可能吃不到營養,卻又吃進很多毒素,這也是有機素食愈來愈受到重視的原因。
生病第一年,我在中華有機協會創會理事長鄭先生帶領下參觀了很多有機農場,親眼看到不少有心農夫為了種植有機蔬果,費了很多苦心,如在農場四周架起保護帳棚、採用有機堆肥、注重食物鏈自然生態法、引進無汙染之山泉好水灌溉等等,生產出很好的有機蔬果。但是由於栽種困難、產量少、成本高、市場小,長期以來努力再努力,有機事業在台灣仍然經營得非常辛苦。罹癌之朋友為了做好體內環保,遠離汙染,要慎選食材。


書名:感謝老天,我活過了十年!
作者:許達夫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3/09/23
許達夫
曾任林口長庚、臺南奇美、臺中中山醫學中心腦神經外科主任,嘉義聖馬爾定、臺中林新醫院醫療副院長、中華民國外科醫學會醫療品質委員會委員。
現任臺中林新醫院神經外科兼任醫師、許醫師自然診所負責人。
【大事記】
2003年1月17日 發現罹患第三期末直腸癌。
2003年4月2日 毅然決定放棄化療,開啟許醫師與癌症共存的人生。
2006年12月1日 成立許醫師自然診所,是全臺唯一一家由癌症醫師所開設的診所。
2008年3月 成立癌友關懷聯誼會。
2013年9月 罹患癌症十周年,推出與癌共存的新作。



2014年9月27日 星期六

▶ 燈泡都一樣?錯!黃光才健康

撰文者姥姥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7985&path=c


你應該知道燈泡有分白光黃光(或說藍光黃光),但你知道這也會影響情緒嗎?科學上就認為:晚上要照黃光,對健康比較好。
英國學者Thapan的研究指出,若晚上照的燈光色溫愈高,會影響褪黑激素分泌,進而引發疾病。國泰醫院眼科醫師梁怡珈也表示,白光容易造成眼睛黃斑部的病變,如白內障。
根據研究的說法,若在晚上還是照跟白天一樣的藍白光,身體會以為還在早上,有些該分泌的激素就不分泌了,情緒上就易受影響。因此建議,晚上需要低色溫值約2700~3500K的燈光,也就是黃光;白天適合用高色溫、光色偏藍的白光,約4000~6500K。
那你在家應該都是晚上多吧,也只有在晚上才需要開燈吧,所以,儘量買黃光燈泡,對情緒與健康都好。但有些地方我覺得可例外,是廚房與化妝台。因為黃光易造成食材有色差,且在廚房待的時間不長,我建議仍是裝白光燈泡為佳。另外,同瓦數的黃燈會比較暗,剛用黃燈的人會覺得不夠亮,也是要一段時間適應。




2014年9月26日 星期五

▶ 一天坐超過5小時的人必讀!三步驟教你「正確坐姿」,打造不生病的身體

撰文者木津直昭

http://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aarticle.aspx?id=ARTL000015471&utm_source=facebook.com&utm_medium=social&utm_content=health&utm_campaign=content


「工作時需要長時間坐著,一直覺得身體有些地方不太舒服。」
您是不是隱隱約約覺得「會不會是坐姿出了問題?」
又或者「明明只是坐一下子,站起來就覺得身體某些地方感覺到疼痛。」
不管原因為何,會看這篇文章,證明你對「坐姿」有高度關心,而這是一件很好的事。因為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坐姿」的重要性,更明確地說,沒有意識到坐著的「風險」,而仍然每天持續長時間坐著,將自身陷於危險之中。
我們的身體原本就不適合坐著,而是適合在外不斷走路活動,累了就躺著休息。因此長時間坐著,只會「持續對身體造成不自然的負擔」,理所當然對身體會產生危害。
久坐傷身!「坐姿」是可怕的健康新殺手
然而,現代人的生活有相當長的時間,都必須以「坐姿」度過。學生、上班族一天坐著使用電腦或讀書5個小時以上是常態,10個小時以上的人也是大有人在。而且不只是在工作或讀書時坐著,通勤時,甚至回到家後,看電視、用電腦、滑手機和平板電腦也都是坐著居多。一天中超過一半的時間以「坐姿」度過,這是危害健康的主因,坐姿產生的負面影響無可計量。
20年前我在東京開了一間脊骨神經醫學治療診所。前來求診的病患很多是當地的上班族,在接觸、治療這些患者的時,深刻感受到近年因「長時間坐著」引發身體不適症狀的病例明顯增加。
頭痛、肩頸僵硬、腰痛、背痛、手腕及手臂痠麻、手臂舉不起來、腿部痠麻及水腫、腸胃不適(便秘或腹瀉)、生理痛等等,因上述症狀求診的病患絡繹不絕。過去25年以來,我治療上述症狀的患者,累積超過15萬人。
「錯誤坐姿」是各種身體疼痛的源頭
在電腦前,你的坐姿是哪種姿勢呢?


若你的回答是肯定的:「自己屬於前述坐姿中的一種。」
請容我再問一個問題:
Q:你是否有下列疼痛或身體不適症狀?
肩頸僵硬、頭痛、腰痛、手腳四肢痠麻、肢體疼痛或腫脹、
頭暈、想吐、全身懶洋洋沒有活力、慢性疲勞、心情憂鬱等。
「坐姿」與其他姿勢相比,一般認為是輕鬆的姿勢。實際上卻會對身體造成偌大的負擔。若每天長時間持續「有害身體的不良坐姿」,不僅會增加肩膀、頸部、腰部等身體部位的負擔,長久累積下來,當然會導致各種疼痛及身體不適症狀。
近年來「頸椎僵直」的人越來越多,即使看了醫生,多半也只說「病因是壓力與運動不足」,但身體不適的症狀還是無法改善。去做按摩療程,也許短時間內會覺得身體舒暢了,但沒過多久不適症狀還是故態復萌。

身體疼痛、不適症狀的根本肇因,很可能在於日常的「不良坐姿」。
讀到這裡,或許有人會想:「即使了解不良坐姿對身體的傷害,但是工作和唸書時,沒有辦法一直注意坐姿,公司與學校的椅子、桌子也不能自己挑選……。」
這都沒有關係!只要巧妙利用人體構造,掌握「終極健康坐姿」的方法,誰都能夠正確坐著!現代人一天需要坐著的時間都很長,因此我相信:
只要改變坐姿、改變身體,也能夠改變你的人生!
一天坐超過6小時,死亡機率增加40%
說明至此,相信大家已經很清楚「坐姿」對健康產生的風險了。
最後介紹一份令人震驚的研究報告,為這個概念加強佐證。或許有人聽說過,美國「Medical Billing and Coding」網站上有一篇名為〈坐著會危害生命〉(Sitting is Killing You)的報導,這篇文章曾經在網路上引起一陣熱烈的討論。
該篇文章指出,一天坐著6小時以上的人,比一天坐著3小時的人,15年後的死亡機率增加了40%。這項研究還是以有運動習慣的人為對象,進行比較的結果。相似的研究報告及調查近年來不斷增加。坐著對人體產生的危害,遠比我們想像的還大。但是現在一天需要坐在電腦前8小時以上的人非常多,更明確地說,我們清醒的時間裡大半是坐著度過的。
長期久坐,過度勉強身體,會將身體的重力壓在腰部的椎間盤、關節、肌肉及其他組織上,長久下來會引發疼痛,進一步更會使身體歪斜,產生各種不適症狀或造成傷害。
實踐「終極健康坐姿」三大步驟
相信正在閱讀本文的讀者,大多數的人都是不坐著就無法進行工作吧?如果沒辦法避免長時間坐下,那就必須思考「該如何降低坐著的風險,以維持健康。」
「丹田坐姿」就是一個能守護現代人的健康,將坐姿對身體負擔降到最低的「終極健康坐姿」。
坐姿是長時間累積而來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習慣。習慣一旦養成,想馬上改變成新的坐姿當然會有難度。特別是有些人長年姿勢錯誤,已經造成身體歪斜,原本平衡的人體構造遭到破壞,因此更難立即矯正坐姿。有些人則是身體感覺較遲鈍,不容易找到丹田的位置,所以沒辦法做到正確的坐姿。由於上述各種狀況,無法馬上實現正確坐姿是可以理解的,不需要太過焦慮。
沒掌握矯正坐姿的要點,反而會學到更多壞習慣
所謂「丹田坐姿」到底是什麼樣的姿勢呢?從結論來說,就是介於「駝背」與「腰部反折」之間的坐姿。一般人都知道「駝背」,但什麼是「腰部反折」?
腰部反折如文字敘述,指的是與駝背相反的姿勢,即腰部向後過度彎折。請看下圖,這是三種一般人最常採取的站姿。

所謂腰部反折,就是腰部極端向後折的姿勢,上半身的重量都由背部肌肉及關節支撐。這個姿勢會比一般姿勢對腰部造成更大的負擔,甚至給韌帶、關節及神經帶來不良影響。從小學到的「挺胸」站姿,其實很多時候都是腰部反折的姿勢。
掌握「丹田坐姿」三步驟
「丹田」在骨盆拱起的中心部位,請想像在肚臍以下約5公分的地方,就是身體的政中心。採取丹田坐姿時,腰部不可反折,背部也不能拱起,所謂坐在正中間,就是以丹田為軸心坐下。



以下將分三階段說明丹田坐姿的作法:
Step1 雙腳大大張開坐下
深深地坐進椅子裡,雙腿打開、背部打直。像古代武將那樣, 張開雙腿坐下。找出「駝背」與「腰部反折」的動作。

Step2 先將腰部反折,再慢慢拱腰回復姿勢
緩緩施力將「腰部反折」、挺胸,然後再慢慢將上半身往前,恢復腰部的彎度。

上班族必學!「丹田坐姿」讓工作變輕鬆
再次強調,丹田坐姿是介於駝背以及腰部反折的坐法。因此重心不會太過往前,也不會太偏向後方,身體重量是由正常垂直於地面的軸心支撐。此時肩膀可以不用出力,所以是一個長時間坐著,也不會給身體帶來額外負擔的姿勢。
丹田坐姿在活動時,也能發揮很好的作用。請想像一下:當你在辦公室裡面對電腦工作時,上司打了通內線電話說「請到會議室來一趟」。這時候坐著的你必須1先站起身、2踏出第一步,完成兩個動作才能站起。如果你使用標榜「有益身體健康的椅子」,是能大幅度後傾斜躺的高級座椅,那起身動作又會更辛苦了。必須「嘿咻」地直起身、將雙腳落到地面後,站起身體才能邁開步伐。
但是如果你採取的是雙腳打開、重心落在軸心上的丹田坐姿,不管要將身體重量移到哪一隻腳上都能立刻做到,只需要踏出步伐即可。也就是說,只要一個動作就能夠開始移動。
這對追求效率的現代商務人士來說,可以發揮很大的功效。因為覺得「腰部變輕了」,身體能夠馬上行動,也就不會拖拖拉拉,自然就把拖延工作的壞習慣戒除。
丹田坐姿不僅能使人長時間坐著工作不會增加身體負擔,還能提升工作效率,可說是最適合上班族的坐姿。
預防「越坐越歪」的12個好習慣適合每天長時間使用電腦的人
1. 一個小時最少站起來一次,簡單地伸展身體
2. 電腦螢幕務必放在身體的正前方。應注意避免只有頭部面對電腦,或身體歪斜的坐姿。
3. 避免坐在過低的椅子或坐在地上使用電腦。
4. 不要將文件擺在鍵盤與自己中間,應放在鍵盤左右兩側,或鍵盤與電腦螢幕之間。
5. 電腦螢幕在水平視線的下方約5~10度之間。
6. 不可邊用肩膀跟耳朵夾著電話,邊打鍵盤或操作滑鼠。
7. 不可長時間一邊用手臂撐著頭,一邊操作滑鼠。
8. 不可以翹二郎腿。
9. 手肘可以放在桌子或椅子把手上,但不可將身體的重心放在手肘上。
10. 每天至少走路30分鐘以上
11. 盡量仰躺入睡。
12. 疲累時做5次腹式呼吸,或大大的深呼吸也可以。

高級的椅子,反而帶給腰部更大傷害?
「感覺公司的椅子不適合我……」
「在家裡應該選擇什麼樣的椅子呢?」
經常有患者問我要如何選擇椅子。一說到減輕坐姿可能會產生的傷害,或改善坐姿,大多數的人都會先想到換個適合的椅子。但是要回答「應該要選擇怎麼樣的椅子」這個問題卻非常困難,也對只能回答「很抱歉,並沒有所謂的『好椅子』」。
因為對某些人來說的好椅子,能夠改善坐姿所引起不適症狀,會隨著使用者的桌子、電腦及實際的坐姿等各種因素而有所改變。對某人來說的「好椅子」,對其他人來說很有可能是「最糟糕的椅子」。
別人的高級健康椅,不一定適合你!
例如某間公司為員工準備了價值高達三萬塊的椅子。這張椅子以「全面保護腰部」著稱,不只在歐美有很高的人氣,在日本的科技業及設計業界,需要長時間坐著工作的職人業界裡,也有很好的評價。
但是開始使用這張椅子後,這間公司員工因為腰部狀況惡化,而向我求診的病患卻增加了。原因在於這張原本應該對腰部有益的椅子大小及形狀。我實際坐上這張椅子後嚇了一跳,這張椅子原本是專為歐美人士設計的,椅面非常深。日本人的身體,特別是身材嬌小的女性根本無法與這張椅子相合。在不適合身體的椅子上,以勉強的姿勢持續坐著,不要說對腰部有益了,不斷傳出腰部痠痛的案例也在所難免。




書名:醫學大發現!!坐姿決定你的健康:一天坐著超過5小時的人必讀!「17招疼痛自癒運動+終極健康坐姿」改善腰痛、肩頸僵硬、頭痛、五十肩!
作者: 木津直昭
譯者:方冠婷
出版社: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出版日期:2014/08/07
木津直昭
KIZU脊骨神經醫學集團代表院長。日本脊骨神經醫學學院畢業、澳洲公立梅鐸大學健康科學部脊骨神經.運動科學系畢業。擁有健康科學(脊骨神經)碩士學位,也是Graston技術合格的臨床醫師。
一九九二年於東京.日本橋開設KIZU脊骨神經醫學診所,迄今二十年間集團全體已超過二十五萬名病患求診(含三越前及二子玉川分院)。木津醫師自一九八九年起曾任東洋脊骨神經醫學協會理事長,長達十年。
木津醫師目前全心推廣「身體健康且體態優美的日本人」計畫,定期召開與人體姿勢相關的研討會、策劃各項活動,向大眾提倡坐姿的重要性。近年特別致力於宣導因使用滑鼠及智慧型手機,導致身體歪斜的「滑鼠症候群」及「智慧型手機症候群」。此外,身為頸椎僵直研究權威,木津醫師也經常接受電視、新聞、雜誌等媒體邀訪,擔任醫學專業解說。
著有《肌肉因為電腦、智慧型手機等都粘黏在一起了!》、《治好駝背瘦下來》。


2014年9月25日 星期四

▶ 猴子的社會行為


有一群實驗人員研究猴子的社會行為,他們將五隻猴子關在一個籠子裡,籠子上頭有一串香蕉。實驗人員裝了一個自動裝置,若是偵測到有猴子拿香蕉的動作,馬上就會有水噴向籠子,這五隻猴子馬上會被淋濕。

一開始,有一隻猴子想去拿香蕉,水馬上噴出來,結果每隻猴子都淋濕了。

每隻猴子都去嘗試,也發現到當是同樣的結果,於是猴子們達到一個共識:不要去拿香蕉!因為會有水噴出來!

後來實驗人員把其中的一隻猴子換掉,換一隻新的A猴子關到籠子裡。

這隻A猴子一看到香蕉,馬上就想要去拿,結果被其他四隻舊猴子打了一頓,因為其他四隻猴子認為A猴子會害他們被水噴,所以制止這隻新來的A猴子去拿香蕉。

A猴子嘗試了幾次,都被打的滿頭包,當然A猴子也沒有拿到香蕉。

接著,實驗人員再把一隻舊猴子換掉,換成另外一隻B猴子關到籠子裡。這隻B猴子一看到香蕉,當然直覺地馬上想要拿香蕉,結果也是被其他四隻猴子打了一頓,而那隻A猴子還打的特別用力。B猴子試了幾次,總是被打的很慘,只好作罷。

後來慢慢的,一隻一隻,所有的舊猴子都被換成新猴子了。現在,籠子裡都是新猴子,結果大家都不敢去動香蕉。但是所有的猴子都不知道為什麼,他們只知道,只要去動香蕉就會被打。

▶ 9句實用電話英文》「忙線中請稍後再撥」,英文怎麼說?

撰文者希平方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9425&utm_source=facebook.com&utm_medium=social&utm_content=bw&utm_campaign=content


通訊軟體是現代人的好幫手,若善加利用可以為個人、甚至是為事業大大加分,但若是忽略了一些細節,可能反倒會被扯後腿!這部兩分鐘影片精簡地整理出職場上使用電話的禮儀,幫助您正確利用電話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首先是基本禮儀,在工作場合需將手機音量調小(keep volume low)、或是轉為震動(keep phone on vibrate),在會議上也要避免使用,更要減少傳送私人簡訊的次數,不讓私事佔據工作時間。
電話禮儀其實早從接起電話前就要開始執行。當鈴聲響起,先迅速找到手邊的紙和筆,避免對話到一半還要分心找工具的窘境。在接起電話前先微笑,這會讓聲音聽起來比較積極、有自信,來電者能透過電話感受到你的專業度。

接起電話時可以這麼說:
Thank you for calling(公司名稱).(你的名字) speaking. How can I help you?
例句:Thank you for calling Hopenlish. Silvia speaking. How can I help you?(感謝您致電希平方。我是 Silvia。有任何需要幫忙的地方嗎?)
對話時要避免一心多用,有時盯著桌上的紙筆看不失為一種集中專注力的好方法。
若是來電者打錯電話、或是要找部門內的其他人,別就這樣掛上電話,幫助對方轉接、或提供進一步的聯絡資訊。在轉接時可以這麼說:
Hang on one second please. (請稍後。)
Please hold, and I'll put you through to her office.(請別掛上電話,我會將您轉接到她的辦公室。)
若是要轉接的人正好不在位子上,也別就這樣結束對話,可以這樣應答:
I'm afraid Charlie's not at his desk. Would you like to leave a message? (Charlie 目前不在位置上。您要留個訊息嗎?)
He's busy right now. Can you call again later please?(他目前忙碌中。可以請您稍後再撥嗎?)
He's at lunch right now. Who's calling please?(他去用午餐了。請問您是哪位?)
I'll let him know you called.(我會告知他您來電過。)
當下正忙碌無法抽身,這時不如就別接起電話。若是硬在處理事情的過程回應來電,不但不能專心對答,更有可能讓來電者感到你的分心,造成不良觀感。但若已經接起了電話,則可以這樣回應:
It’s nice talking with you. I’ve got a meeting now so I better run.(很高興和您聯絡。我還有個會議,所以我最好要離開了。)
I’m sorry. I’m really busy right now. Let’s talk about this again in a few days.(不好意思。我目前非常忙碌。過幾天我們再來討論這個。)
記住以上禮節,並運用應答例句,就能讓電話成為你建立形象、邁向成功的最佳利器!




▶ 每天只問小孩四句話,改變孩子一生



有位元父親他對女兒的教育方式比較獨特,他從來沒有輔導過女兒做
功課什麼的,就是每天回來跟女兒聊十分鐘,只聊四個問題,就完成
了他的家庭教育。這四個問題是:

1,學校有什麼好事發生嗎?
2,今天你有什麼好的表現?
3,今天有什麼好收穫嗎?
4,有什麼需要爸爸的説明嗎?

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後其實蘊涵著豐富的含義:

第一個問題其實是在調查女兒的價值觀,瞭解她心裡面覺得哪些是好
的,哪些是不好的;
第二個問題實際上是在激勵女兒,增加她的自信心;
第三個問題是讓她確認一下具體學到了什麼;
第四個問題則有兩層意思,一是我很關心你,二是學習是你自己的事。

就是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問題,包含了很多關愛關懷在裡面,事實上也
證明很有效。

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關鍵的就是親子關係要處理好。
如果家長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絕對的責任,孩子相信家長無條件地愛著
自己,相信家長所有批評、表揚的出發是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潛
意識裡對此達到完全相信,那麼這種關係是良性的,是相互關愛、相
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穩定關係。在這種情況下,所有教育孩子的最簡
單的事情
,用蘇聯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就是「伴隨孩子成長
」。
但是,現實生活大部分人的親子關係是不穩定的,或者說是扭曲
的,孩子並不能真正信任家長。

誰家的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子女的,但中國98%的家長錯把愛的方式當
成了愛。比如給孩子最好的東西吃,最好的衣服穿,這只是一種愛的
方式,並不是愛本身。而家長們的愛也經常是有條件的,比如會出現
只要這次考試得了前三名,就帶你去哪裡玩等等。

愛是一個生命喜歡另一個生命的感情,是一種平等的關係,是無條件
的,是一種整體接納的,是要讓對方接收到的
要真正做一個好家長
並不難,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注意下面幾句話:

1,絕對禁止高壓/打罵孩子的做法,建立平等的關係。
2,真正地無條件愛孩子,給予孩子精神意義上的愛。
3,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
4,用正面的方法教育孩子,時常對其鼓勵表揚。
5,調正親子關係,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6,要注意孩子的人格精神。

如果真正理解了以上的六句話,教育好孩子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了。
家長應知道的心理學規律家庭教育實際上是一門「動心」的藝術,
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會蒼白而無力。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每位母親都應努力探索一些「心理規律
」的積極或消極影響,並趨利避害地發揮它們的作用,從而科學地引
導孩子成為自己理想中的人中之龍、人中之鳳!­





心理規律一: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

他把一群小白鼠隨機地分成兩組:A組和B組,並且告訴A組的飼養
說,這一組的老鼠非常聰明;同時又告訴B組的飼養員說他這一組
老鼠智力一般。幾個月後,教授對這兩組的老鼠進行穿越迷宮的測試
,發現A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組的老鼠聰明,它們能夠先走出迷宮並
找到食物。

於是羅森塔爾教授得到了啟發,他想這種效應能不能也發生在人的身
上呢?他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裡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後就
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
高,很聰明。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奇跡又發生了,
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現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為什麼會出現
這種現象呢?正是「暗示」這一神奇的魔力在發揮作用。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接受這樣或那樣的心理暗示,這些暗示有的是積
極的,有的是消極的。媽媽是孩子最愛、最信任和最依賴的人,同時
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長期的消極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會
使孩子的情緒受到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
媽媽對孩子寄予厚望、積極肯定,通過期待的眼神、贊許的笑容、
勵的語言來滋潤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
那麼,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來的成果就會有多大!­

心理規律二:超限效應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
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
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
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
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
理現象,被稱之為「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如,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一次、
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
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
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可見,媽媽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
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複,要換個角
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
,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心理規律三:德西效應

心理學家德西曾講述了這樣一個寓言: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
忍受。於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
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

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
了每個孩子5美分。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2
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在這個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為自己
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縱著美分這
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

德西效應在生活中時有顯現。比如,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如果你
這次考得100分,就獎勵你100塊錢」、「要是你能考進前5名,就獎
勵你一個新玩具」等等。家長們也許沒有想到,正是這種不當的獎勵
機制,將孩子的學習興趣一點點地消減了。

在學習方面,家長應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增進孩子對學習的情
感和興趣,增加孩子對學習本身的動機,幫助孩子收穫學習的樂趣。
家長的獎勵可以是對學習有幫助的一些東西,如書本、學習器具,
一些與學習無關的獎勵,則最好不要。­

心理規律四:南風效應

「南風效應」也稱「溫暖效應」,源于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的一則
寓言:

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
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
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覺得春暖上身,始而
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

故事中南風之所以能達到目的,就是因為它順應了人的內在需要。
種因啟發自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產生的心理反應,就是「南風效
應」。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採用「棍棒」、「恐嚇」之類「北風
」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實行溫情教育,多點「人情味」式的表揚
,培養孩子自覺向上,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規律五:木桶效應

「木桶」效應的意思是:一隻沿口不齊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
於木桶上那塊最長的木板,而在於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

一個孩子學習的學科綜合成績好比一個大木桶,每一門學科成績都是
組成這個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塊木板。孩子良好學習成績的穩定形
成不能靠某幾門學科成績的­突出,而是應該取決於它的整體狀況,特
別取決於它的某些薄弱環節。因此當發現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時
,就應及時提醒孩子,讓其在這門學科上多花費一些時間,做到「取
長補短」。­

心理規律六:霍桑效應

美國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廠是一個製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有較完善
的娛樂設施、醫療制度和養老金制度等,但工人們仍然憤憤不平,生
產狀況很不理想。後來,心理學專家專門對其進行了一項試驗,即用
兩年時間,專家找工人個別談話兩萬餘人次,規定在談話過程中,
耐心傾聽工人對廠方的各種意見和不滿。這一談話試驗收到了意想不
到的結果:霍桑工廠的產值大幅度提高。

孩子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有困惑或者不滿,但又不能充分地表
達出來。作為母親,要儘量擠出時間與孩子談心,並且在談的過程中
,要耐心地引導孩子盡情地說,說出自己生活、學習中的困惑,說出
自己對家長、學校、老師、同學等的不滿。

孩子在「說」過之後,會有一種發洩式的滿足,他們會感到輕鬆、
暢。如此,他們在學習中就會更加努力,生活中就會更加自信!­

心理規律七:增減效應

人際交往中的「增減效應」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對方對自己的喜歡能
「不斷增加」而不是「不斷減少」。比如,許多銷售員就是抓住了人
們的這種心理,在稱貨給顧客時總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稱盤裡再一點點
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稱盤裡再一點點地拿出。

我們在評價孩子的時候難免將他的缺點和優點都要訴說一番,並常常
採用「先褒後貶」的方法。其實,這是一種很不理想的評價方法。在
評價孩子的時候,我們不妨運用「增減效應」,比如先說孩子一些無
傷尊嚴的小毛病,然後再恰如其分地給予讚揚……­

心理規律八:蝴蝶效應

據研究,南半球一隻蝴蝶偶爾扇動翅膀所帶起來的微弱氣流,由於其
他各種因素的摻和,幾星期後,竟會變成席捲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
龍捲風!渾沌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蝴蝶效應」,並作出了理論表述
一個極微小的起因,經過一定的時間及其他因素的參與作用,可以
發展成極為巨大和複雜的影響力。

「蝴蝶效應」告訴我們,教育孩子無小事。一句話的表述、一件事的
處理,正確和恰當的,可能影響孩子一生;錯誤和武斷的,則可能貽
誤孩子一生。­

心理規律九:貼標籤效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由於兵力不足,而戰爭又的確需要一批
軍人。於是,美國政府就決定組織關在監獄裡的犯人上前線戰鬥。為
此,美國政府特派了幾個心理學專家對犯人進行戰前的訓練和動員,
並隨他們一起到前線作戰。

訓練期間心理學專家們對他們並不過多地進行說教,而特別強調犯人
們每週給自己最親的人寫一封信。信的內容由心理學家統一擬定,
述的是犯人在獄中的表現是如何地好、如何改過自新等。專家們要求
犯人們認真抄寫後寄給自己最親愛的人。

三個月後,犯人們開赴前線,專家們要犯人給親人的信中寫自己是
如何地服從指揮、如何地勇敢等。結果,這批犯人在戰場上的表現
比起正規軍來毫不遜色,他們在戰鬥中正如他們信中所說的那樣服
從指揮、那樣勇敢拼搏。後來,心理學家就把這一現象稱為「貼標
籤效應」,心理學上也叫暗示效應。

這一心理規律在家庭教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們
老是對著孩子吼「笨蛋」、「豬頭」、「怎麼這麼笨」、「連這麼
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等,時間長了,孩子可能就會真的成為了我
們所說的「笨蛋」。­所以,媽媽必須戒除嘲笑羞辱、責怪抱怨、威
脅恐嚇等語言,多用激勵性語言,對孩子多貼正向的標籤。­

心理規律十:登門檻效應

日常生活中常有這樣一種現象:在你請求別人幫助時,如果一開始就
提出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絕;而如果你先提出較小要求,別人
同意後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則更容易達到目標,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
稱為「登門檻效應」。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也可以運用「登門檻效應」。例如,先對孩子提
出較低的要求,待他們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揚乃至獎勵,然
後逐漸提高要求,從而使孩子樂於無休止地積極奮發向上。


家長的十個壞習慣會毀掉孩子家庭教育

為什麼父母的苦心付出不能得到優良的回報,當真我們的孩子都是白
眼狼嗎?如果你是一個充滿困惑的家長,又或者你是一個不希望未來
遭遇這種困惑的家長,請你和我們一起,撥開這團困惑的迷霧,看到
迷霧後面藏著的真相——中國完形教育著名的親子教練陳鵬宇老師,
經過大量案例的積累,探究出父母如何用自以為是的愛毀掉原本自信
快樂的孩子的十條共性問題,您不妨對照一看。

1. 寄予孩子很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

通常的說法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為了不使自己失望,只能給孩子不
斷地施壓。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迎合家長、迎合老師甚至迎合社會
評價成為一個“優秀”的孩子!這樣的優秀,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

“優秀”是一把雙刃劍!當孩子為了家長的期許不斷迎合的時候,他就失
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狀態不再自在和流暢!他只能緊緊地抓住他付出了
這麼大的代價得來的“優秀”!這樣“優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彈!隨時會被
引爆,不是炸傷別人,就是炸壞自己!有一個統計數字,大學中有心
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認是“很優秀”者。

2. 孩子不令自己滿意時貶損他、責罰他

其實孩子不能讓父母滿意的時候已經很負疚,這個時候最需要來自父
母愛的陪伴、協助和支持。父母忽略孩子的感受被自己的情緒支配,
只想著:你是我孩子,你要給我臉上貼金,你要讓我有面子,你不能
丟我的臉!然後用你自己奇多的規條和框框來束縛孩子。但是孩子往
往越束縛越叛逆,你越管,他越不要聽!

鵬宇老師家的寶貝女兒在有一個假期剛開始的時候天天打遊戲,晚上
打到12點才睡覺。家裏的媽媽、姨媽和姥姥都沉不住氣了:這天天打
電腦,作業不寫怎麼辦!指責孩子,孩子鼻孔朝天“哼”一聲,依然故我
。鵬宇老師那次出差回來,正趕上妻子為此事犯愁。他進了女兒的房
間:女兒回頭叫了一聲“爸爸”。他說:玩電腦呢,沒事,你玩!然後
手放在女兒的頭上,半開玩笑說:爸爸給你傳送一些愛的能量,別
耽擱你玩,你繼續玩吧。十幾分鐘後,他鬆開說:好了,不想玩了
就早點休息啊,別累壞了!那天晚上,女兒十點半就睡了。

給孩子一些空間,讓孩子在負疚的狀態下仍然可以得到愛,孩子才
會有順從以及有自我負責的可能。在孩子做了令你不那麼滿意而他
自己也深知的事情時,無言地陪伴,單純地給予孩子愛的支援更顯
得重要!

3. 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

這是所有家長的通病。鵬宇老師說:當你把“比較”的枷鎖套給孩子,
孩子就永遠無法幸福。

4. 有條件地滿足孩子的需要

你考第一名就買旅遊鞋!你進入前五名我們就全家去旅遊!很多家
長都把這個視為一種對孩子合理開明的獎懲舉措!殊不知,這帶給
孩子潛意識的訊息是:符合爸爸媽媽的標準,才是被愛的。然後孩
子會為了得到父母的愛付出失去自己的代價!

鵬宇老師對女兒學習從沒什麼要求,甚至戲謔說:“不要考前幾名,
考前幾名被老師盯上就麻煩了!”可是有次女兒考了第三名,心裏
還是很高興的。她對爸爸說:爸爸,今天請我吃肯德基吧!這個
爸爸說了:好啊!不過爸爸不是因為你考第三名才要請你。爸爸
愛你,即使你考倒數第一倒數第三,想吃肯德基了,爸爸也會請
你的!孩子不耐煩地說:好了,好了,知道了。你的她心裏怎樣
,還用說嗎,幸福著呢!

5. 數落孩子的不是

家長最樂意數落孩子、教導孩子!教導是每個家長都尤其熱衷的一
件事情,有人從教導中感受到自己的威嚴,有人從中體會征服的快
感。

全不管孩子是在嘴上服氣,還是心裏服氣!然而,最好的教是“
言之教”。數落孩子的不是,不是讓孩子失去自信就是讓孩子喪失
自尊。

6. 預言孩子沒出息

預言孩子沒出息有兩種後果,一是你越說他沒出息,他越沒出息,
完全喪失鬥志和學習能力,最終實現你的預言!另一種孩子,
說越說他沒出息,他越要證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輩子活在“證明
”中,失去自我,也喪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讓自己幸福的智慧。

有一個農村長大的女孩子,她上面有個哥哥。從小父母就偏愛哥
哥,認定哥哥比她有出息。她心裏很委屈、很不服氣。所以自我
砥礪,一定要爭口氣給父母看看,看看她是不是能把哥哥比下去
後來她果然比哥哥成績還好,考上大學,有不錯的工作,成家
立業。但是因為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在證明給娘家看,久而久
之令她的丈夫忍無可忍,要和她離婚……

7. 代替孩子做選擇

孩子的心理獨立期有三個階段,分別是3歲、9歲和12歲。小的時候
,孩子自己吃飯,父母應關懷而不干涉,不要說你都吃到衣服上了
,我來喂吧!再或者孩子想穿什麼衣服你也要代為選擇!還有不聲
不響為孩子報了鋼琴班,都是不智之舉。

家長總是在用“自己的頭腦”操控孩子,但是忽視了代替的過程就是
剝奪孩子成長的過程。你剝奪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長,孩子就喪失
了某方面的能力。

8. 限制孩子做他想做的事

父母喜歡說:不要這樣,不要那樣!然而孩子的天性是,你越不要
我這樣,我越要怎麼樣!

9. 總是擔心孩子

不認為孩子有控制能力,不認為孩子其實可以!所以——你得到不想
要的結果最好的辦法,就是去擔心!你擔心孩子早戀,孩子一準早戀
;你擔心孩子網癮,孩子一定網癮!

有個媽媽在孩子還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就在經過一間網吧時警告
孩子:看見沒,這是網吧,很多孩子一進去就變壞了,你可不能進
去!一天又一天,一開始孩子不明白,但是心裏好奇極了,終於有
一天孩子忍不住,要走進這間網吧看看。

再後來孩子網癮了!孩子是否自信,取決於父母對待他們的態度。

10. 不相信孩子

不相信孩子的根源是父母不相信自己。當孩子對媽媽說:沒事,
一個人在家寫作業,你去忙吧!媽媽一關上門就想,孩子一定在家
玩電腦呢!這樣的反應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信任我、不喜歡我、不
尊重我!不相信孩子就是在毀滅了孩子的自尊。

父母總是努力把自己的孩子朝著成功的方向培養,致力於培養孩子
成“才”,而忽視了孩子要先“成人”的問題。以至各種各樣的問題孩子
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