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9147&utm_source=facebook.com&utm_medium=social&utm_content=bw&utm_campaign=content
康健人壽發表了「跨世代健康生活型態與保險大調查」的結果,將受訪者依年齡分為四個族群世代:築夢小資族(25-34歲)、成家立業族(35-44歲)、事業攻頂族(45-54歲)與樂活守護族(55-65歲)。
調查的結果發現,最年輕的族群反而最擔心自己退休後的生活,有八成以上的「築夢小資族」希望可以增加收入,但是有五成無法如願。不過其實這個階段的年輕人還不太需要太過強調退休規劃,而應該把焦點放在自己的職涯規劃上。
25-34歲這個階段,每存下一萬元,或許可以借助拉長時間的複利效果,比別人早十年而有助於累積更多的退休基金。但是如果這一萬元能夠拿來投資自己的專業,讓月薪可以增加一千元,對於累積退休基金一定有更大的幫助。所以這個階段的年輕人,其實不建議買「年金險」、「儲蓄險」或「投資型保單」,那只是讓自己已經不多的資金完全鎖死在保單,成為保險公司可以運用的資產,但是以目前的利率來看,把錢放在保險公司,報酬率低到幾乎可以無視,而更重要的是這些險種幾乎沒有保障功能。
不過,投資型保單或儲蓄險在這個調查裡面,只有不到四成的民眾在未來打算購買,最多受訪者想購買的是醫療相關的保險,有高達三分之二的民眾很關注這個類型的保單,而且受訪者當中有95%已經擁有醫療險了。顯然大眾對醫療費用相當擔心,並沒有因為全民健保而認為不需要買商業醫療險了。
醫療保險這樣買:
實支實付、重大疾病險才有保障
實支實付、重大疾病險才有保障
醫療險的確很重要,尤其如果存款不是很多的族群,可能會面臨罹患疾病之後,雖然有治療的技術或藥品,但是卻負擔不起。因此在醫療或健康相關的保險規劃,就應該特別著重一次性大額給付的險種,也就是說,過去最多人買的終身醫療已經過時了。
終身醫療的理賠以住院和手術為主,但是在健保實施DRG(http://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feature/drg/)之後,住院天數不斷下降,甚至許多原本可以住院或應該住院的手術也都改以門診手術進行,這麼一來,無論住院或手術都難以獲得理賠。所以應該改採實支實付的醫療險,而如果在條款中有將門診手術納入,那對保戶來說就更有保障。不過門診手術通常不是很嚴重,也可以考慮自行承擔這樣的醫療損失。畢竟,你不會希望醫療險連感冒這種小病都納入,然後每年要多繳幾千元保費吧?
另外,過去的癌症險也鮮少將真正昂貴的標靶藥物納入理賠範圍,這使得許多人即使有保癌症險,卻還是面臨標靶藥物的鉅額支出。因此在癌症的治療上,其實應該考慮一次性給付的重大疾病險,能夠在確診癌症之後,一次給付一百萬或兩百萬,讓保戶自行決定如何運用。
最後,這個調查還提到,台灣民眾很愛買保險,每年最多願意花16.5%的收入來買,而調查顯示每人每年平均的保費支出高達7萬5千元。但是這樣的保費,換來多少保障呢?
個人保險這樣規劃:
不是先問「預算多少」,而是問「需要多少保障」
不是先問「預算多少」,而是問「需要多少保障」
根據媒體統計,九二一大地震,2,600多位罹難者中,只有1,700人左右投保壽險,而平均每件理賠金額只有117萬。而最近發生的澎湖空難,48位罹難者,有32位投保壽險,總保額8,190萬元,29位投保意外險,總保額有9,777萬元。看看這些數據,看起來好像已經有所進步了,至少每人的壽險保額平均有255萬元,但是這樣的保障真的夠嗎?每年保費支出7萬5千元,只能換來這樣的保障嗎?
國人的保障真的都偏低,我們時常看到許多社會或意外事件發生之後,新聞報導又有家庭因為經濟支柱出事而陷入財務危機,但是保費支出又很高,為什麼呢?其實就是因為國人太愛買那些幾乎沒有保障功能的保單,尤其特別喜歡還本的保險。
保險之所以能有理賠金,就是由沒有出事的保戶負擔保費,出事的保戶才能領到遠高於自己保費的理賠金。當你想要把保費領回來,就表示你能獲得的保障一定很少,你的還本其實只是把錢存在保險公司,讓保險公司運用你的資產來賺錢,然後給你一點保障當回報。
一個合理的保險規劃,其實根本不需要花到一成的收入。更嚴重的問題在於,每個人可能很清楚自己要花在買保險的「預算」有多少,但是卻並不清楚自己的保障「需求」有多少。換句話說,很多人買保險的步驟,不是先知道「我需要一千萬元的意外險保障」,而是先告訴業務員「我有兩萬元的預算」。
以這樣的步驟,我可以保證,你每年買保險至少會花掉兩萬元以上,但是你卻很難買到真正需要的保障。所以我建議你回去檢視一下,萬一發生了大地震、氣爆或空難,或是今年公司健診之後發現有癌症,你真的已經有足夠的保障了嗎?尤其你如果肩扛家庭經濟重擔,那麼你的保障更關係著一整個家庭的財務風險,怎麼可以不在意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