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情境似乎每天都在發生,也似乎每天都困擾著交易人
美就業數據大好,美股樂漲
美就業數據大好引發升息預期,美股嚇跌
以上兩則新聞當然不會是同一天出現,卻很有可能在不同月份因為同一件事情(就業大好)產生出不同結果(股市上漲下跌),而出現不同的事後媒體解釋。
有些時候,我們會很樂於從過去的經驗中找出一些相關性,並試圖透過相關性在市場中獲利。比方說你今天在電腦程式中設出一套參數:當5日線圖破10日線,且10日線圖破月線,加上外資買超連三天時就可視為買進訊號。這樣的參數對照過去的歷史走勢有大於五成的成功機率,而且你也真的開始使用了一段時間,然而有一天這樣的參數失靈並且為你帶來的大量的虧損,於是你開始思考參數的嚴謹度與正確性,並試著納入本次虧損交易的訊號進入到你的參數中進行修正。於是乎修正的結果成為:當5日線圖破10日線,且10日線圖破月線,加上外資買超連三天並且台股收實體紅K棒時才可是為買進訊號。這樣的參數,又可以為你所用好一陣子,直到下一次鉅額虧損的來臨...
什麼是雜訊?在財經市場中的雜訊本身往往找的到相關性、因果性,但是卻缺乏實證與精確性。你可以在東森財經台找到台股上萬點的新聞,也可能同時段在非凡財經台找到台股轉空的說詞,更可能在本人的部落格中發現台股很大程度會維持高檔盤整。然而三種訊息互相作用的情況下你不但無法作出決定,更很可能做出的決定並非出於個人決策。科學與科學家是不同的東西,科學是客觀的、理性的,科學家卻往往受到主觀、非理性的思維所影響。今天我“恰巧”發現了一個參數指標線圖能夠解釋對應今天的盤中走勢,那麼就代表我今天的電視專訪任務可以圓滿達成,然而明天同一個參數不但無法再度解釋盤勢,更可能成為反指標,那麼一切就都只是巧合,大師也不過是運氣使然。
既然雜訊太多,我們又不可能完全趨於理性。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少看新聞、雜誌、網路評論(包括在下的部落格),純粹專注於經濟數據的發佈,卻試圖不要與市場動態作出膚淺的因果連結。檢視自己的部位是否能夠在市場波動1%、5%、10%的環境中都能夠無恙或獲利,這樣的操作才具有實質意義。而你會發覺當專注於強調部位的分散性、低相關性、對沖性、抗脆弱性時,這樣的過程與市場動態並無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