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6日 星期一

▶ 黃瑽寧:胃酸殺菌功力超乎你想像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7262&page=1

上一期的專欄中,我們聊到了吃東西的奧妙,從色香味入口,咀嚼之後進入食道。這次我們從食物經過賁門開始,繼續往下探索吧。
還記得上回我們說「口水」具有強大的殺菌功力,其實最厲害的還在後頭,那就是酸得不得了的胃液。胃液的酸鹼值在二以下,鹽酸的濃度比周邊細胞還高三百萬倍,任何的細菌、病毒泡在這鍋酸水之內,大部分都死光光了。
這個觀念可以延伸到制酸劑的研究:很多胃潰瘍的病人,長期在吃胃藥「中和胃酸」,結果胃酸變成「胃不酸」,雖然免去了胃痛,卻失去了殺菌的能力,結果反而增加細菌性腸胃炎、吸入性肺炎等感染症,真是有一好沒兩好。所以大家不要以為胃藥只是「味素藥」,吃多了還是會出問題的。
同樣的邏輯,為什麼小朋友比較容易感染沙門氏菌,除了身體的抵抗力之外,兒童的胃液比較沒那麼酸,也是原因之一。
了解胃酸的強力殺病菌功能,還可以回答另一個常見的問題:一般咳嗽的痰,或者是生病流鼻涕,是要吞下去呢?還是吐出來?現在大家有了胃酸的基本常識之後,應該可以猜出答案是「吞下去」。
因為這些病毒、細菌進入胃液之後,幾乎都被活活給酸死了,不會有大家想像中「二次感染、三次感染」這樣的輪迴發生;反而是吐出來的痰,可能會形成飛沫或接觸感染源,傳染給他人,才更加不衛生。不過這裡指的是「感冒病菌」會被殺死,如果是頑強的腸病毒,或是造成腸胃炎的病菌,可就有金剛不壞之體,要靠胃酸殺乾淨,恐怕沒那麼容易!
益生菌遇胃酸恐變「往生菌」
另外一個話題就是,家長每個月花了三、四千大洋,幫孩子補充益生活菌,聽黃醫師您這麼一說,吃下肚豈不是遇到胃酸就死光了?答案是:不見得。因為「某些」乳酸菌(lactobacillus)和比菲德氏菌(bifidobacteria),本身可以在胃酸中存活四小時左右,進入小腸之後就平安了,所以還不至於浪費了爸媽的錢。
不過曾有個研究顯示,「某些」乳酸菌如果沒有跟著葡萄糖一起服用,在胃酸裡的命運也是和其他細菌一樣,沒多久就死掉了。所以也許吃益生菌膠囊時,可能要搭配少量澱粉類食物,比如說飯前或飯後一起吃,才比較保險。這也就可以解釋,雖然優格裡的菌量不比膠囊多,但整腸的效果依然不差,可能就是因為優格裡含有其他醣類,進而增強了這些乳酸菌對抗胃液的能力。大家看我剛才特別用了兩個大引號,強調「某些」乳酸菌,表示其他的益生菌,的確泡在胃酸裡就已經變成「往生菌」了,所以挑選好的菌種還是很重要的。
胃,不大管吸收但負責下指令
回到我們的食物與消化吧!人類的胃除了分泌胃酸、初步消化蛋白質的功能,還扮演著腸胃道的「總司令」,下達各種消化指令。也就是說,從食道滑落下來的「食糜」進入胃的那一瞬間,我們的胃總司令同時釋出了很多的訊號,告訴身體「吃飯了,請放輕鬆」,並提醒小腸「醒醒啊,要上工了」。因此各位想想看,此時如果孩子卻邊吃飯邊看電視,尤其是觀賞精采刺激的卡通,或者兒童不宜的社會新聞,讓身體處於緊張的情緒,豈不是跟自己的胃總司令過不去,那麼造成消化不良的結果,也是意料中的事。
胃總司令雖然忙碌,但是它不太負責吸收,食糜在這裡和胃酸停留三個小時左右,就慢慢的往小腸移動了。是的,停留三個小時,所以當寶寶喝完奶,睡了一覺醒來,肚子一用力,吐出一口帶有奶塊的東西,嘿,沒錯,那就是三小時前的奶!很多媽媽看了緊張兮兮,帶寶寶來門診求助,擔憂「奶都沒有消化,全部都還在胃裡,變成顆粒狀......」嗯,是啊,反正寶寶體重有在增加就好了。
終於食糜要離開胃,前進到小腸了,但之前必須先經過一道門檻,這道門,就是赫赫有名的「幽門」。有些爸爸媽媽聽到這名詞,可能會聯想到「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這個疾病,沒錯,就是同一扇門。大約在嬰兒四週大左右,有千分之一左右的寶寶,會出現頻繁嘔吐的症狀,甚至每一餐奶都以噴射狀吐出。醫師經過超音波的檢查,會發現寶寶幽門的肌肉異常肥大,把洞塞住連乳汁都無法通過,胃無法撐住壓力,所以只能往上吐出來減壓。
雖然這種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很容易治療,透過手術輕輕劃開就搞定了,但是病因一直眾說紛紜,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答案。
最近有一個研究發現,這十年來幽門狹窄的發生率其實是在降低的;這位學者腦袋一轉,這十年來剛好在推行哺育母乳,所以母奶寶寶增加,會不會是這個原因呢?於是乎經過大型的計算之後發現,的確「餵配方奶」的寶寶,比「喝母奶」的寶寶增加了兩倍左右罹患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的機率。驚人的結果,到底原因是什麼呢?還是不知道,也許跟奶粉的濃度有關,但總之這個現象是被觀察到了。
聊了兩個月,食糜才剛要消化,連吸收都還沒開始呢。這場食物之旅,我們下個月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